深化创新创业教育 加快培育时代新人

2024-12-22

□ 牛玉韬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的回信中强调,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回信号召青年学生要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为推动科技进步贡献青春力量,不仅为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更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高校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厚植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沃土,发挥产教融合平台的创新策源功能,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全过程”厚植创新创业沃土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立足创新创业教育主阵地,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项目培育、成果转化等方面为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厚植“沃土”,让双创种子生根发芽。一是培养模式方面,将创新创业的“普及教育”与“重点培育”结合。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既要提供广泛普及的创业教育资源,开展多元化的双创活动,营造双创文化氛围,又要为有创新创业兴趣和潜力的学生提供精准指导支持;一体化设计专业课程、实践实训、创新创业竞赛等培养环节,在校内开辟前期孵化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全面系统的服务。二是在课程体系方面,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以双创实践课为核心,将专业课、思政课、双创理论课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巩固专业知识,在专业教育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丰富双创实践课程,比如产教融合类创新创业实践课、企业带薪实习、创业企业参观调研等。三是在师资队伍方面,强化“双师型”师资供给。鼓励拥有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经验的师资,特别是产业导师、优秀创业校友参与双创教育;推动“师生共创”,鼓励学生进课题组、进实验室、进科研团队,将教师科研项目与学生创新创业结合起来,探索项目制教学。四是在政策保障方面,全力保障科研成果转化。支持教师将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为教师提供学术创业培训,将学术创业指标纳入职称评审和奖励标准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双创实践活动,将双创成果纳入评奖评优和升学就业指标中。

“三融合”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青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重视识别和激活学生创新创业的内在动机,鼓励其结合专业,围绕社会需求开展实践,不断将想法变成现实。一是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坚持“五育”并举,既重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又要充分挖掘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兼具专业性、创新性、引领性、人文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创新人才。二是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融合。将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现代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空间发生变化的基础上,将“老师讲”与“学生想”结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敢于创新,引导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跨学科交叉融合,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树立开放、多元、动态的理念,推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为学生搭建跨学科的学习和实践平台,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方法和视角的相互渗透、结合,让学生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思维方式,促进新想法和新成果的产生。

“三平台”培育创新创业成果

“双创”大赛是展现才华的重要舞台,更是青年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的卓越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展现风采才能的机会。大赛应本着以赛促思、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理念,搭建好三个平台,助力学生将作品向产品转化,让更多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梦想。一是培育平台。建立全周期、多层次、专业性强的培育平台;广泛动员师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挖掘有潜力、有质量、有竞争力的项目重点培育;加强校内的各部门、学院与校外合作单位的共同培育机制;鼓励师生跨校、跨专业、跨年级组建团队,发挥团队传帮带作用。二是孵化平台。建立集实践实训、创业支持、项目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孵化平台;强化校内大学生创业园的服务功能,为学生提供企业注册、财税政策、成果转化等一站式服务;加强校外创业基地建设,为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办公场所、融资机会、创业贷款等方面的支持;重视学生创新创业产品的应用转化和市场反馈,避免“重赛场”而“轻孵化”“轻市场”的不良导向,加强对毕业生创新创业成果的长期追踪调查与评价,最大限度发挥双创教育的育人功能。三是交流平台。加强师生交流,以优秀项目成果展示和经验交流会的形式总结经验、促进交流,让更多师生参与双创竞赛;加强校企交流,引进企业资源,采用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模式,把产业一线的实际问题引入到人才培养实践,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推动多方联动协同育人,不断提升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归根结底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更要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着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让青年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

(作者为江苏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


阅读1
分享